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相關活動 >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論文:普賢行願與企業永續經營--卓元信
2015-09-18


普賢行願與企業永續經營
卓元信
中華維鬘學會理事長
磐峰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
壹、前言
普賢十大行願是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卷四十》。善財童子隨順文殊菩薩的教導:「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必得親近供養諸善知識。」由此因緣善財展開一連串的參學之旅,遊歷百一十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圓滿後,普賢大士宣說十種廣大行願,作為成就普賢行速得圓滿的總結。
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經文每一行願都是「虛空界盡,我行願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行願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十大行願是涵攝「人、天、聲聞、緣覺、大乘菩薩、乃至究竟成佛」應修之廣大行願,正合乎經題「大、方、廣、華、嚴」之義理趣旨,亦同時回答善財問文殊菩薩如何「學、修、起、行、滿、淨、轉、深入、出生、觀察、增廣、成就菩薩行乃至普賢行速得圓滿」之行願。此十大行願能成就行者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若企業經營以此為指南必能自利,同時造福一方社會群眾,達到永續經營之目標。
經營企業是經營者實現心願與理想的場所,與之共事者,無論基層或各階層管理人,都可藉著企業一展所學或發展抱負;企業是職場也是人生歷練的道場,以此心態從事,才能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同時,企業是一群人共事的團體,人事新陳代謝,物品汰舊換新是自然法則,也是必須認真面對的現實問題。本國企業大部份創立在台灣光復以後,傳統產業在60〜80年代蓬勃發展;高科技產業興起於80〜90年代,也帶動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進入數位時代。到目前,當初的創始人都已步入高齡,尤其是上市公司,面臨世代交替的關頭,如何交棒?如何籌劃下一個百年大計?如何達到永續經營的目地,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佛法八正道是清淨身語意的正行,也是菩提大道的前加行,若願增上實踐,普賢十大行願就是具體的行動綱目。企業與菩薩道修行,都有共通之處,二者都是不離「信、解、行、證」四次第。然「信、解」不離願,願須以行實現,這就是要親身體證,故四次第在本行願是四門一體。
普賢十大行願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出世間法行門,經文提示行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身……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可見菩薩道的修行非盡形壽,而是生生世世的事業。經營企業為世間法,然而有益於社會人群的企業,都會被期待永續,然要綿延不斷,是要有善法與正法的行願,作為世代相傳的基礎,二者共通之處:「身體力行,無有疲厭」,也就是目標正確,持續地前進。只要地球這一器世間與人類依然存在,就有「生產、採購、分工、製造、銷售、服務…等」企業經營行為。本文就「普賢十大行願」的啟示,研究企業經營的意義與正當正確的薪火相傳,也可證明《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出世間法行之於世間法是毫不相悖的,也能解開俗語所謂「富不過三代魔咒」的密碼,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良方。
貳、近代的大企業興亡大觀
根據10年前《財星雜誌》所列舉的全球前百大企業,至今已有多家消失,可見企業要永續經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行願則是企業永續經營、維持競爭力的必要條件,這是一門很深且微妙的學問。頗多企業產品時尚,可以在短期獲利,名噪一時,但若要長期維持不墜,在這一多元、多變的數位時代,可就不容易了。但可以在失敗的案例中,尋找歷史教訓;在一些經營表現傑出的經驗中,歸納出優缺點,加上普賢行願的啟示,應能發現可行之道。
以台灣為例,大陸改革開放後,傳統產業紛紛西進,為的就是利用便宜的工資。初期是獲利豐碩,中期帶動大陸產業興隆,培養當地技術與企業的經營人才,後期大陸的產業紛紛崛起,不敵當地本土產業的台商只好陸續打道回府,曾是全世界旅行箱大王的某一塑膠公司就是一例。也有在大陸發跡致富,乘勝追擊,回轉台灣,不思回饋鄉里,卻反其道而行的某一食品集團,在食安事件中,成為最嚴重的累犯,其企業要永續有待觀察。
以國外高科技產業來說,3C及數位產業互相追擊廝殺更為嚴重,巨人紛紛倒下;曾是世界500強的「柯達Koda」,在1991年柯達企業的技術尚領先世界同行10年,但是2012年1月提出「
破產保護申請」,是數位革命最早的受害者。
當「索尼Sony」還沉浸在數位照相機Digital Camera領先的喜悅中時,突然發現全世界照相機賣最好的不是他,而是「諾基亞」手機,因為每台手機就是一部數位相機,近幾年「索尼」業績大幅虧損,不得不於2009年底提出經營改革計畫,進一步的加速創新和增長優化業務流程,特別是在電子和網路業務領域,同時實施更多轉型措施,以求生存與永續。
還有蘋果電腦生產的「iphon」,結合通信與網路的手機一上市,整個通訊市場又改觀。「諾基亞」的世界手機龍頭地位不但拱手讓賢,更在債務拖累下,於2013年9月被「微軟」收購後走入歷史。現在很多智慧型手機問世,彼此競爭,甚至改變人類通信往來的方式,是利、是弊尚不得而知。
另一家有200多年歷史的杜邦公司,原本是生產火藥起家,後改以市場為導向,提供多元產業,從農業、營養、電子和通訊、安全與防護、家居、營造、交通運輸至服裝等眾多領域,也致力於創新,每年研發數以千計的新產品及專利。杜邦重視核心價值觀的共同承諾,作為營運發展的基石,主要有以下幾項:一、安全與衛生:堅持以最高標準,確保員工、客戶及經營附近社區中人員的安全和健康。二、環境保護:將環境問題視為營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此來保護環境,且不斷地努力,使行為符合公眾的期望。三、高道德標準:遵循所有適用的法律法規,並以最高的職業道德為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成為一個受尊敬的全球企業公民。四、對人尊重: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使每位員工都得到尊重,並因對公司所做的貢獻,而獲得認可。
目前人類的生命極限大概在百歲左右,而企業的壽命普遍就在數十年以內;全球較著名的跨國公司,沒有幾家能夠經營50年。杜邦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老公司,200多歲的健朗老杜邦是如何保持「小杜」的活力和強健體魄?觀察和研究杜邦之所以能夠保持年輕狀態,主要是堅持對人類普世的核心價值觀與社會責任的承諾。而對產品研發與服務就是「隨緣而變」而不是「一成不變」。經營計畫著眼於百年大計,不以當前利益為優先,這是一貫的傳統,決意要建立一個世代延續的公司。(參考杜邦公司官網資料)
據官方統計,擁有四千年以上歷史的中國,國內僅有9家企業達200年以上的歷史。鄰國日本經歷的戰爭與天災人禍並不算少,諸如:日俄戰爭、關東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2011年311大地震引發大海嘯,然其200年以上的企業多達1241家;500年以上的企業,更有34家之多。這很值得深入研究,追根究柢是日本文化思想的根源:「重視持續的精神」,在這傳統的精神中,國家的人民,從小就被培養國民道德與跨越危機的能力。換言之,只要擁有最多危機處理能力的人才,善用這種資源,於企業就能長久生存,於國家就能永垂不朽。(參考《天下雜誌》出版,翻譯日本作者:藤間秋雄著《百年企業的生存法則——向老舖學習長壽秘訣》)
叁、普賢行願與企業永續經營的會通
清涼國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云:「『大』以曠兼無際、『方』以正法自持、『廣』則稱體而周、『佛』謂覺斯玄妙、『華』喻功德萬行、『嚴』謂飾法成人;『經』乃注無竭之涌泉,貫玄凝之妙義,攝無邊之海會,作終古之常規。」觀〈普賢行願品〉就具備「大、方、廣」的行誼,乃能成就「菩薩萬行的華及正依報莊嚴的果實」;如以此行願行之於企業,必有如華的風範,令人敬佩的莊嚴格局,也具備永續經營的條件,今將二者會通研究,以覓永續的門道。
一者、禮敬諸佛。禮敬十方三世諸佛與諸大菩薩摩訶薩,能禮所禮體性空寂,無有時空的改變而有差別。經營企業所要面對的,內有股東同事,外有上游供應商、下游經銷商與消費大眾,皆須心存感激,平等以待,視眾生為未來佛,以禮相待,建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企業文化。內部管理,互相尊重禮敬,建立「上和下敬」的企業倫理。企業的文化與倫理是企業的精神與靈魂,也是永續經營的基礎。
二者、稱讚如來。如來(梵文Tathāgata)是佛十名號之一;如即「真如」(梵文Tathāta),即一切法的實相,又含「如實」之義;來(梵文Agata)。「如來」的意義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表佛的功德與大悲方便。如來具有「三德、十八不共法、四無畏及四無礙智」,若要稱揚讚嘆十方諸佛如來功德海,廣說不能盡。《智度論‧二十五》云:「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企業經營者於「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必須以此四無礙為學習的目標。於諸法的義理通達外,又能以優雅的詞彙,幽默的語言表達,如此必能開展人脈,創造商機。見善知識以如實語,表彰其德行與技能;於同事以和藹的音聲,深入義理教導說服,以達同願同行;於惡知識能曉以大義,以無礙的辯才折服之,能結善緣而不結怨;於產品注重研發,也要有豐富的學養建立品牌、包裝、廣告與行銷能力,這是稱讚如來在世間法的廣大涵義。
三者、廣修供養。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本品雖在校量財施與法施的功德,但又強調在法施有「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的無畏施;視眾生苦如己,不忍眾生苦,願代眾生苦。經營企業雖是將本求利,但心胸廣大,利益分享投資者、同事,並建立公益機構,廣行布施而非為了節稅,才能建立優良公司形象。投機乞巧,節稅避稅,亦是偷盜公共財的行為不足取。盈餘用於再投資,務必與本業有關的行業,亦可在企業集團內,財物與人力相互支援,投資應避免資金流動過大,債務擴大造成資金的缺口,這是最不利接班者的經營。
四者、懺悔業障。經云:「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自從1769年,
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以後,機械代替手工開採石化煤炭,砍伐熱帶雨林作為耕地,僅200多年地球資源幾乎消耗殆盡,還造成溫室效應,地球溫度提升,極端氣候,環境變遷。據專家說,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四度,冰山溶解,地球很多低漥地區即將沉淪,這是共業,也是我們人類共同要懺悔的業障。
企業的貢獻在生產民生必需品,改善人類的生活,但也因過度消費、消耗地球資源;更有甚者,昧著良心將有毒氣體排於空中,有劇毒廢水、溶劑灌入水井,破壞地下水質與土地。RCA(美國無線電公司)廠址,就因為清潔溶劑汙染土地,造成台灣史上最嚴重的工殤事件,被汙染的土地傷痕,至今仍未癒合,堪稱「台灣世紀之毒」。這種不顧自己或他人後代子孫的生存環境,讓人極為痛心。佛法要住世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類及所有動植物都需要地球以為所依,如不遏止此惡行,立即改善環境,佛法如何久住?企業又如何永續?
更嚴重的是市場競爭之下,製造低劣、黑心、假貨食品及日用品,在不公平與不公義的競爭下,造成劣幣逐良幣;有良心產業慘澹經營,而無良心的企業卻得暴利。幸得社會還有善心人士舉發弊端,讓種種禍害一一現形,而得報應。故《地藏經》云:「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企業經營者在家大業大同時更應時時反省,刻刻懺悔業障,是否如《地藏經》云:「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如若經營企業造成業障如雪球,越滾越大、越重,能不時時求懺悔嗎?
五者,隨喜功德。經云:「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阿彌陀經》:「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悉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他方諸佛身口意業已清淨,佛佛道同,隨喜釋迦佛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不足為難。而凡夫之人見他人有成就,常口說隨喜而心不一,故要及時覺察觀照自心,是否出自無染心的讚歎,如此的隨喜也是自性功德。當同業、上下游廠商或同事們有成就,滿心歡喜,見賢思齊,而不是忌妒說風涼話,徒增身語意業的染污。諸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更能體現隨喜功德。
企業領導者必須有不妒賢,善用人才的雅量,讓各階層員工參與永續性的建立,除了能有多重來源,得到寬廣的構想與洞見之外,同時可從實際參與建立永續經營的過程中,讓員工有更高的參與感,提升工作生產力,更有助於企業吸引優秀的人才,各個發揮所長。企業長青,活力旺盛,與時俱進,得以永續。
六者,請轉法輪。經云:「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遶。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慇懃勸請,轉妙法輪。」法的定義:「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佛法是佛陀的教法,是佛陀對宇宙萬物的認識轉為教理。《
瑜伽師地論》解釋,佛陀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如身中,他又隨轉置餘身中,從「展轉」、「隨轉」的意義,稱為「輪」。《大毗婆沙論》解釋,「輪」的意義包括「動轉不住」;「捨此趣彼」;「能伏怨敵」。佛說法,就是轉法輪;以清淨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教導眾生降伏煩惱及安住其心的法門。
大乘菩薩,憐憫眾生,自利利他,請佛轉法輪,以法雨普潤群生,佛法得以流傳於世間,勿令斷截。企業家護持善知識弘揚大法,續佛慧命,紹隆佛種,責無旁貸。
時代也如巨輪不停的前進,帶動人類的文明與科技一直在進步,也驅使人類的慾望不停在增長,喜好也一直在變。企業經營有如轉法輪,為令佛日增輝必須主動轉時代的巨輪。首先在企業內部建立經驗傳承的制度,擬定標準作業(S.O.P.),作業標準化,不因人事調動,產品變異。其次內部研發(R & D)產品日新月異,同時聘請專家進駐生產管理單位,培訓同事引用新科技,經營之道,不能墨守成規,學習賈伯斯(Steve Jobs)名言:「求知若渴,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以為企業生存之道。
七者,請佛住世。經云:「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六祖壇經》云:「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智自具有,不能自悟需求善知識指示方見。」故普賢大願教導行者,為求正法勸請諸佛長住世間。佛世難值,當佛欲示現入涅槃前,恐有邪師蠱惑人心,落入邪道,故開演《
大般涅槃經》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此四依四不依,是現代行者請佛住世的依據。
企業之興衰根本還是在人,若領導者英明,幹部優秀,則企業必然興盛,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若領導者弱,專業經理人強,猶尚有可為;如二者具弱,則企業必難持久。華人世界企業普遍傳給後代子孫經營,一旦發生無接班人或無意接班,就得將企業轉手經營。台灣1985年成立的妙管家清潔劑公司就是一例,最後由中資納愛斯浙江投資有限公司,以新台幣13.5億元,百分之百收購。歐美有許多鋼鐵、石化、汽車企業能歷經百年不衰,就是不堅持子女接班,主張由董事會遴選優秀董監事或內部經理人為企業領導人。不但可以很快達到薪火相傳,而且企業固有優良倫理與文化可以保留不斷。
世代傳承在股票上市公司更顯重要,偶一失策,股權喪失在市場派的股東裡,若不能正派經營,圖謀私利,企業的形象遭到破壞,永續之路變得坎坷。台灣味全公司是黃烈火先生1954年創立,1986年交棒第二代,因而產生嫡庶失和的內憂,外患也趁虛而入。市場派開始炒股,先把味全股價拉抬至40元,黃家一直錯估情勢,及至1998年3月寫下76.5元的高價,當時市場主力「阿丁」向黃家攤牌,指出手中味全持股已達4成5,要黃家高價買回。談判間,未料在黃家還措手不及之際,在中國以方便麵一炮而紅的康師傅頂新集團,卻以高價吃下味全高達30至35%的股權,連同從股市徵求來的代表同意書,掌握了過半數持股,黃氏家族只好交出經營權,從此
頂新集團入主台灣味全食品。憑藉過去味全經營實績、品牌優勢與商譽,數年來頂新集團營業版圖一直擴大,但不幸近兩年的假油與餿水油事件,頂新都在黑名單,也拖累了味全,其產品也隨頂新集團有關產品頗受消費者抵制,埋下永續之路的危機。
企業內部發掘人才要有方法,除了平時工作績效考核做參考外,現在企業成員有五十人以上者,都會成立讀書會,每月一次心得報告,企業領導者從中解讀每一位同事的心理是否健全,邏輯理路是否清晰,團隊合作或領導能力的優劣,面臨困難事件是否有擔當與決斷的勇氣與智慧,藉此發掘人才,進而培養接班人,以常保企業年輕旺盛的活力。
八者、常隨佛學。佛法如江海,浩瀚莫能窮。由於印度佛教長時期的發展,形成大、小乘等不同的派別和經論,中國佛教高僧面對內容有別,思想分歧的大、小乘經典,因而產生判教思想。華嚴宗的判教,法藏(西元643~712年),世稱賢首大師主張五教說,把佛陀一生的說法,依義理深淺,分為「小」、「始」、「終」、「頓」、「圓」五教。
1.     小乘教:佛陀為聲聞乘所說教法。
2.     大乘始教:佛陀引導小乘人轉入大乘所說教法。
3.     大乘終教:此為大乘終極的法門。
4.     頓教:此為頓修頓悟的法門。
5.     圓教:此為萬法融通、事事無礙之法門,指說理圓滿的《華嚴經》等。
(參考維基百科賢首五教說)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佛陀是大醫王,觀機逗教,開權顯實,無非大悲方便,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行者不分權教與實教,為度眾生,法門無量誓願學,正是常隨佛學真實義。
《壇經》云:「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企業組織龐大分層管理,即使有完善的管理制,難免有人為疏忽或工作細節漏失,造成危機事件。企業界常說的一句話:「魔鬼藏在細節裡」“Devil is in the details”,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細節往往就在各階層的手中。管理者居上位以長期發展決策為要務,生產與管理的細節,往往要靠各階層的同事,同心同德,戮力以赴,企業才能生存發展。常隨佛學的行願,教導經營者廣學多聞,還能禮賢下士,不恥下問,《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是企業家最佳學習的典範。
九者,恆順眾生。經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行菩薩道的行者,要能經常恆順眾生,就是隨順諸佛,也就是供養諸佛,因為「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的」。
企業面對顧客、股東、同事及一切有情無情,如對未來佛般恭敬、稱讚、供養,即恆順眾生。因消費大眾即是衣食父母,股東、同事是家人眷屬;敬愛父母,照顧家人是責無旁貸。父母與家人之所欲,常在我心,建設一個企業如家庭,修「六合敬、四攝法」,以身作則普及於同事。推行企業社會責任(CSR),教導同事從事生產有良心、有榮譽感的產品,堅持產品友善環境,原物料能再生再利用,減少衝擊地球的資源,企業才能永續。
十者,普皆回向。《普賢行願別疏鈔》解釋回向之意義有三:一、回事向理,究竟諸法實相,由事法界趣入理法界。二、回自向他,普及法界眾生,願代眾生受無量苦,由事入理求證理事無礙法界。三、回因向果,趣向無上菩提,終能究竟事事無礙法界。
經營者一但經營有成,更應謙沖自牧,虛懷若谷,回首來時路是因緣和合,諸多貴人相助。應有以下認知:一者、了知因緣所生法,是有為法,當體即空;為嚴土熟生將出畢竟空,故而隨順因緣廣開企業。二者、事業有成就,功不在我,感恩三寶加持、父母師長養育、眾生護持。三者、廣大栽培「敬田、恩田、悲田」,以企業為行菩薩的道場,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肆、結論
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因為德是福的因,福是德的果。以此敦厚清淨的「好德」,廣積善業,才可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斷增長,逐漸實現完整的「五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莫過於感召善根、福德的孝子賢孫,世代交替,擴大永續事業;若子女另有高就者,傳賢不傳子,得善因緣感召賢達人士接棒經營。成功企業要永續,需要有好德,莫如時時勤修大方廣普賢十大願,必能入不可思議的華嚴果德。
普賢十大行願中,每一願都立足以利他為導向:「虛空界盡,我行願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無窮盡的思想,就是所謂的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永無止境與永不氣餒的精神。用之於企業,就不僅是一生的事業,而是生生世世以此為菩薩道的行法門。換言之,發願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以經營企業為職志,以人類的福祉為依歸,擴大到一切有情所居住的環境,這才是經營企業的意義,深知此義者,才知永續經營的真實義。
企業經營過程變數極多,時代變遷,人性改變,還有各種無法預測的天災人禍,危機處理是永續的要件。再者,企業是垂直分工橫向聯繫,環環相扣,即使有完善管理制度與稽核體系,都無法避免弊端與失誤的發生,如何處理危機與減少弊端失誤?都是事在人為,現存百年以上企業的共通特質,就是建立與民族性相通的企業文化與倫理,堅持持續不懈的傳統,與同事、上下游廠商共存共榮的精神,大眾一心,集眾人之智其利斷金,必有度過難關之法。所謂得道者多助,行普賢十大願,廣結善緣,平時作為貴人,危機之中必有貴人相助,化解危機。
《華嚴經》普賢十大行願是「信、解、行、證」四門合一的教法,是行者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出世間法門。企業經營者即是行者,行深「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入互攝」的華嚴觀;以世間為大地,眾生為根苗,常以大悲水,饒益眾生,發願為眾生牛馬,必能成就諸佛菩薩的華果。經云:「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世、出世間法」本是一體兩面,故人成即佛成,經營企業以成佛為趣旨,企業永續經營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