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相關活動 >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主題演說:「心靈淨化」的生活--釋從慈
2015-09-18


「心靈淨化」的生活
釋從慈
日月潭玄奘寺董事長
 
      深處倫理道德漸淪喪,是非價值觀念漸模糊和人心貪瞋痴濁惡漸增長的亂世中,欲尋找最根本的對治與治療方法,唯賴佛法的「認知,覺知,實踐——『心靈淨化』了。」
        在天台智者大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有云:「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佛法的修學,乃以人倫道德為其基礎(戒學);進而以所聞之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並深入到內心的世界,教導我們心靈徹底的轉化與改變(定,慧二學)。
甲、「心靈淨化」之理:
        說到實踐心靈的轉化與改變。首先,我們必先瞭解「心靈淨化」之理;意即如何從聞思修三慧而入三摩地(正定,正受)之理論,進而再言及方法。佛法的修學次第「信,解,行,證」;經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對佛法有了信後,應進一步進入認知(知解)佛法,此是聽聞正法(文字般若)的階段。其次從認知(知解)進而入覺知(勝解)。即由聞後而起觀照(反聞聞自性,反觀觀自心)的覺知(勝解)。《百法直解》對「勝解」之體性解云:「於決定非猶豫境,印可任持,而為體性。」此云吾人對「決定境」——如某種學術主張或某一宗教信仰,你對它十分肯定、認同而拳拳服膺之,此即表示你對它有了殊勝之見解,謂之「勝解」;又云:「不可以他緣引誘改轉,而為業用。」此說吾人對決定境,有了殊勝的見解,則心志再也不會被他人所誘惑,或被環境所改變了。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即此意。這是從「文字般若」次而進入「觀照般若」的階段。
        至於心覺性的開發過程,就是從「文字般若」至「觀照般若」到達「實相般若」。其有以下四個重點。一、聞法:此是從善知識處聞或從經典閱讀聞知佛陀的正法,這屬聞知的「聞慧」。二、觀照思惟理:這是將聞知的聞慧,應用在自心的觀照識己心和思法反觀入心上;此乃止觀二法當中的「觀」。其實,止與觀二法是相輔相成的。亦如《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所云:「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其意云若偏於定而疏於慧即落「枯定」,難免墮坑落塹之憂;若重於慧而棄於定即成「狂慧」,難逃落空之禍。故以下所言修「止」就有輔「觀」之作用。三、靜定心:一般凡夫妄想分別心重,是難以觀照識己心和思法反觀入心的。由修法靜定心(靜中禪)和動中靜定心(動中禪)二者而修止(即:定心),讓妄想分別心減少而靜定了下來,心中方能起覺與觀照的作用,在這靜定心過程中,我們則需持戒修善行以為助功。然止觀雙運過程意即「思慧和修慧」,解行並進的過程。四、淨妄得清淨心,經云:「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於佛性。」以此推之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方為悟證佛性、清淨心、一心之方。
乙、實踐「心靈淨化」於生活中:
        再來談到,實踐「心靈淨化」於生活之中。《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一卷》中經文:「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所以佛法聞法後乃貴於實踐的。所謂行起解即絕,是說實踐時即要放下一切見解,一心趨向清淨心的實踐上。然於日常安身心上,首於心安上下功夫,所謂心安,身即安,身安即道隆。
    在日常安身心上有以下三重點:
    一、動中禪:此有利於「專心」、「專注」、「觀心」。我們可以鞭策自己養成習慣每天固定的「拜佛懺悔」,並於行中起觀。拜佛不但有懺悔過去宿業的作用,亦有去除我慢障的作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經文云:「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次之,我們可利用每日行住坐臥中,正念觀心做為動中禪,動中禪亦可例如:活力健走(每日七千至一萬步;五十至六十分鐘),慢跑(每日三十至五十分鐘;三至四公里)。各種運動選擇因人年齡、體力與喜好而異,這是有益身心的健康,又是最佳的紓放壓力,學習動中禪,「專心,專注,動中觀心」的良方之一。最後,我們可依「動身心定」,在工作、打掃家務或修整園藝工作中修學,「身動心不動」的「動中禪」,以輔助修持上的功夫。
    二、靜中禪:此乃有利於「專注一心」。我們可依背經、誦經、抄經或聽經(聽CD或錄音帶)、研教法、有益的世學(凡有益倫理道德修養的聖賢典籍),做為安定心靈去除妄想分別執著及改過之法與智慧。又,我們亦可依定數的念佛或持咒,靜坐的數息觀或佛像觀(例如:白毫觀等),做為求一心之方。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內有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是以念佛心入一心的明證。
    三、行住坐臥:專注當下,不生別念,妄起即覺。這是在生活中學習專注於每個動作中,心中不躁急,心心住於當下每個動作中,專注觀心,不隨惡習不起其他妄想雜念,若知心起妄時,即急起觀照而捨妄念不隨之轉。
        又,實踐「心靈淨化」於生活中,則要除惡念而增長善念。首先「勿隨心惡念轉」,依《大乘百法明門論》我人善心所有十一種: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煩惱有六: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隨煩惱有二十種: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所謂淨心,轉心,正面思惟是去除煩惱六種與隨煩惱二十種念頭於心中的盤旋逗留;增長善心所十一種與清淨心的一心於心中的出現頻率,這就是所謂的「增長善淨覺」——去除惡習長淨念。於中若能加上行為上的利他善行以為助,則更能帶動善心與喜心的起現行了,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並累積一些福德。現今社會很多的心理痛苦問題等,都源於多欲與不知足之故。有云:「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菜根譚》:「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餘。」是故我們於生活中當養成少欲知足之美德,去心五欲六塵之染著,並遠離會引發我們內心三毒(貪瞋痴)煩惱的外境與外緣。而能安心於持戒(不殺、盜、婬、妄、酒),格物,致知勤於求道與樂道之中,並祈求證道。
        總而言之,我們欲得心靈淨化的效果是需恆心與毅力的。我們無始累積於阿賴耶識(業識、心識)中的惡念、惡習有無量無邊之多。宛如《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第六》所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一生所積之業習實難以計之,何況多生累劫之積習?實踐心靈淨化若無恆心毅力實踐之,實難淨化我人污濁之心的。我們若能有恆依上所言踏實日日實踐心靈淨化於生活中,「修德」有功,「性德」(自性清淨心、功德)自然漸顯之。「性德」若漸現則內心「智慧」自然增長。最終心靈從根究底的轉化與淨化了,知見正確,三毒消弭,我們的人生必定愈來愈吉祥與安樂的,自己的業力與煩惱轉化了,個性亦變了,有德有道何人不敬之呢?最後,敬祝各位——「天天吉祥,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