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相關活動 >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論文:在生活和企業經營中修行--林鈺祥
2015-09-18


在生活和企業經營中修行
林鈺祥
國策研究院顧問
前言
    我生長在一個信佛、拜佛的家庭,從小就經常四處參訪佛寺,曾到過中國大陸、日本、泰國、緬甸等國的佛教勝地,也經常閱讀經書,思惟經義;但是不分宗派,純粹以自己的體悟讀,這也是我認識佛法的主要來源之一。在參拜各地名山大寺之時,曾有多次不可思議的感應和吉兆;此外我曾在台北幾個寺廟擔任董事或顧問之職,這些或許就是我的學佛因緣。
    今天在2011年世界佛教企業論壇中,能有機會陳述個人的淺見來學習佛法。家兄林鈺堂追隨陳健民上師修習密宗多年,因而我有機會看到他的第一手著作、接受他的一些佛學概念。我常在台北龍山寺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取得許多佛經及論著研讀,我希望從世俗的觀點,以世俗人的語言來與諸位大德分享,但願經由各位的指正使我更加精進,也希望經由此論壇的開啟討論,弘揚佛法,造福一切眾生。
 
生活起居中就可修行
    我談「在生活和企業經營中修行」這個題目,緣起於《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中神秀遣門人志誠到曹溪聽法,六祖惠能對志誠說:「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很多人有心修佛,但一提到修佛就想到「長坐不臥」,想藉坐禪去除雜念,或是到清靜的寺廟參拜,以解脫塵世的煩惱。現代工商社會,大家生活繁忙,時間有限,這點實際上恐怕很難做到。
    接著六祖又開示說:「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明白告訴我們修行的重點在「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只要把心從紛紜擾攘的現象界抽離出來,返照如如不動的自性之「體」,不須離開法相紛繁的環境。因此,只要有自覺、有觀照力,一切時、一切處皆可修佛、行佛;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就是在修行,修行不離開生活。這是佛法利益眾生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業經營中修六波羅蜜
    佛法的內涵應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乃至信受奉行,佛學的傳佈、教導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菩薩道的修行,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可用於日常生活及企業經營,隨時可以之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是否如法。
    俗語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六度的修持、實踐就在日用平常各種細節中。六祖又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能用「六度」來觀照現實生活及職場上的困難,必然生起深刻的體悟,開展智慧,解脫煩惱痛苦。今略述六度如下:
一、布施:藉著物質的分享,祛除對相的執著與貪戀。布施對治慳貪不捨。淨空法師說:「人要求財、求智慧、求健康長壽,就要布施,要種因才能得果。『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今生果報,是前世修得;今世種因,未來世得報,甚至現世就得果報。由此因而得此果,因果不爽。
    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對自然環境、藝術文化、社會救助的貢獻,得到普世的贊同,以致企業日益昌隆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佛教慈濟基金會對全世界的災難,有系統、有組織、高效率的救濟援助,讓我們看到世界許多受難者,因為得到幫助,又將其善果回歸到台灣來。我們既要由衷的讚歎、感佩慈濟的作為,也要感謝其帶給我們的福報。
    至於我們個人行布施,就當隨分隨力而為,有財物者固然可以財物布施;沒有財物者也可以用內財布施,如做義工、捐血、器官捐贈等;甚至無財無力布施者,見到他人行善,應出口讚歎,隨喜功德。這也是方便布施,也有功德。
    布施可分為:財施(內財布施、外財布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二、持戒:以現代話來講,持戒就是守法及注重道德規範。我們凡夫身、口、意三業多惡,使得身心熱惱,痛苦不安;而能持守戒律的人,當下得清涼,解脫自在。持戒要從自身做起,自己要給自己比較高的標準,「誠於中,形於外」,別人也會給你較高的評價和信任度。反之,對於一個不持守戒律、自我要求較低的人,我們不能給予太高的期待,因為他雖偶有一時突出的表現,但終究還是會出問題。
    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回去後,常寫文章誇讚台灣人普遍守法、守規矩、有禮貌,可見得我們台灣的品德生活教育相當成功。相對來說,世界上還有很多落後地區,因為沒有法治觀念,以致社會動亂不安,人民生活品質不佳。
三、忍辱:是對於所辱的境界,內心能安忍,不瞋怒。忍辱可以對治瞋恚之病,而瞋是三毒(貪、瞋、痴)之一,是修行的大障礙,故修習忍辱極為重要。
    忍辱是六度中最難修持的,卻隨時可以運用在生活、工作、企業經營中。一般人面對境界,最常見的行為模式就是「反射」,你一言來,我一言回,把事情搞砸,對抗的情緒一直持續下去,人際關係也惡化到難以彌補。如果是遇到上下或供需的關係,後果就更加不可收拾。
    若能抱持「忍辱心」,忍下這一切,告訴自己「我在修忍辱」,默默返照自性,把對方的言詞當成阿彌陀佛化作各種聲音在為我說法,一場飆風暴雨往往會消失無蹤。
經常可在各種器物、題字、座右銘上看到「忍」字,這隨時提醒我們要「安忍」。現在是少子化時代,養尊處優成長下的少爺、千金,由於從小受到大人過度的呵護寵愛,最容易養成驕縱之氣,不能忍受任何挫折,因而更需要師長耐心教導。
四、精進:除了修忍辱外,更要精進不懈、永不退轉。精進可對治懈怠之障礙,最可以消除一般人對佛法「消極」的誤解。
    人身難得,壽命有限,修行者應了解,除了要努力進德修慧外,也要深入研究自己的專業和一般知識。現在是資訊時代,各種新知如潮水般流遍全世界,透過網路電訊使全世界同步化。如果不努力於新資訊、新發展、新趨勢的獲得,可能馬上就會被取代、被淘汰。因此,無論工作或修行,都要勇猛精進,勤勞不懈,時時以「精進心」鞭策自己。
前述四度偏重修福,後述二度則偏重修慧。
五、禪定:梵語Jhana(禪那),譯為「靜慮」。指心能安住一境,思惟修,得正定。禪定能對治散亂心的障礙。而六祖認為「禪」,不是「看心觀境,不動不起」,不僅是蒲團上的用功,而是要超越一切的框框,認為「常坐拘身,於理何益?」因此,禪坐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
    它又如何和企業經營相關呢?六祖惠能大師就告訴我們,重點在「外不著相,內心不動」,《金剛經》上也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打坐」只是修禪定的方法之一。將軍在千軍萬馬、激烈交鋒的戰場上,要做出最鎮定睿智的指揮和決策,不為戰場混亂的表相所迷惑,贏得最後的勝利,關鍵就在於以禪定之心而生般若之智。
有一位企業家在其回憶錄上寫道:「下決策之前止靜十分鐘。」這十分鐘的禪定即是關鍵時刻。因此經常打坐以修習禪定,培養定力,是很值得鼓勵的;訓練自己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中而心如如不動,以此定力發慧,定慧等持,這才是修禪的目的。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初六祖就是在聽到五祖弘忍為他講解此句而大徹大悟的,此境界之修持與成就端賴每個人之信解行證。禪定中偶爾有「靈光乍現」,運用在世間法上極其玄妙,比如說:商場如戰場,企業經營就像是在作戰一般,企業經營者身處戰場之中,每日面對戰況激烈,瞬息萬變的狀況,如何於亂中取勝,就靠禪定與智慧的功夫。
六、智慧:梵語是Prajna(般若),因智慧還不足以表達般若(圓滿的智慧)的深意,所以多說般若。佛教最重視般若度,若無般若為前導,則前五度如盲。般若的空性智慧可以去除愚痴,解脫生死煩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六度可以自度,也可以度人,這是大乘佛法菩薩道的修行,處處都是道場,時時都在修行,目的在成佛,而不是求個人解脫而已。成佛的關鍵就是用般若波羅蜜行菩薩道,因為菩薩道是成佛的階梯。因此,在家居士的修行法就是發菩提心,用慈悲與智慧行菩薩道,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以求圓滿成佛。
 
五戒和十善業
    「五戒」是佛陀所制定的根本大戒,其精神是「不侵犯」,目的在教導眾生「諸惡莫作」;而「十善業」則是積極的「眾善奉行」。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若能持守,將來就得人身果報。
    十善業分身、口、意三業。身業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有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有三:不貪、不瞋、不癡。十善業如果能夠持守不犯,將來可得「欲界天」之果報。
    世間的善惡事不外乎此十業,如果能持守奉行就是「善」,違犯了就是「惡」。不論是個人行止或企業經營,善與惡總是我們心中的一把秤,我們要善分別之。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眼中所見,心中所思,隨時要反思自己是否又犯了哪一「業」。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身、口、意三業,淨化自我身心,提昇自己的生命層次,進而將佛法的內涵、智慧分享給所接觸到的人,如此一來,佛法終將會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
 
正確認知「三皈依」
     在《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中,六祖授「無相三皈依戒」。六祖云:「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勸善知識皈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 僧者,淨也。」淨空法師講解:「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祖惠能教導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據,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是「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而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一定要認識清楚。
    「僧」是梵文Sangha僧伽的意譯,原是指依據六和敬一起修行的眾人,包括出家、在家二眾。
佛弟子除了相上的三皈依,更要自性三皈依,修身養性,自己覺正淨,進而度化眾生覺正淨。
 
結語
    「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這則出自《華嚴經》的偈語,是我個人修行的指標,時常藉以自勉。此外,六祖〈無相頌〉云:「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憨山大師說:「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也都是在指導我們在家人,要用六度波羅蜜的智慧過生活,生活與修行不二,世出與世間不二;相信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者也適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