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相關活動 >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論文:菩薩道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李少毅
2015-09-18


Bodhisattva Path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y Eddie Lee
 
Abstract
 
Mahayana Buddhism is characterized by Bodhisattva path. Its spirit is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ly things, the putting into practice of the knowledge, the benefiting of both oneself and other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as a whole. It emphasizes not only individual cultivation but also helping others. Many religions and organizations also uphold the universal value of helping others. But, in actual operation, they often encounter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frustrations so that they may get lost, suspicious and retrogressive, even go astray into the jungle of evil views. The practice of Bodhisattva path has methods, sequences, and goals, and fits for all. ”The purpose of the company to make money is to do more or better things. As for what it is, it is the real reason the company exists,” said Charles Handy, the famous scholar in organization, in his book entitled 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 Enterprise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society even the whole earth. Performing well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exactly the behavior of benefiting oneself and others. This is not only the real reason the company exists but al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Bodhisattva path.
 
 
 
菩薩道與企業的社會責任
李少毅
鼎進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業務經理
摘要
    大乘佛法的特點是行菩薩道,其精神在於不離世法、行解相應、自利利人、悲智雙運。不僅著眼個人的修持,亦強調助人的重要。很多宗教、社團都標明助人為樂的普世價值,但在實際行動時,往往遭遇種種困難挫折,致使迷惘、疑惑而萌生退心,甚至墮入邪見叢林。菩薩道的修行,有方法、有次第、有目標,而且放諸四海皆準。組織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在《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一書中說:「公司賺錢的目的,是為了做更多或更好的事。至於是什麼事,那才是公司存在的真正理由。」企業與社會乃至整個地球都息息相關,善盡社會責任就是自利利他的行為,這是公司存在的真正理由及目的,也是企業菩薩道的落實。
 
* 關鍵詞:菩薩道,企業社會責任(CSR),慈悲,智慧,大圓滿。
 
壹、    菩薩道
    菩薩(bodhisattva)的意思是覺有情,即透過智慧,無畏地悲憫一切眾生而證得覺悟。菩薩表達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特質,但是慈悲離不開智慧,智慧是體,慈悲為用。智慧是什麼?智慧是了知諸法實相、緣起性空、無我、無自性。如此行菩薩道時,才不會迷失、退轉;才能大無畏、大愛敬。
    有人具足智慧,但不夠慈悲;有人雖然慈悲,但欠缺智慧。其實,大慈大悲必定發自智慧;沒有慈悲的智慧,落入偏空,不是真空妙有。悲智雙運才能走得穩、走得久、走得遠。
    什麼是道?平常心是道,沒有任何不良的用意,沒有任何不良的企圖,沒有作意要從中得到些什麼,只是很簡單的對每一個當下都了了分明,八風吹不動而能辦事就是道。
     菩薩道以六度萬行為骨幹而開枝散葉,廣攝一切自利利他善行。其次第是先從「信」和「解」下手,確實信解眾生皆有佛性,自他不二,因果輪迴,發願令眾生(包含自己)離苦得樂,再落實於日常生活和工作上。遭逢一切境界時,能以正見及正思維轉順境為不懈,轉逆境為不退。最終,解行相應,圓證菩提。所以,菩薩道就是成佛之道。
 
貳、    企業的社會責任
    廣義而言,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指企業對社會從事合於道德標準的行為。特別是指企業在經營上須對所有的利害關係人負責,而不只是對股東負責。企業將取之於社會的利益,具體地以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式回饋給社會。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曾邀集六十個企業界及非企業界召開國際會議,結論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社區及所處社會的生活品質。』但身為地球村的一員,企業亦應為維護大自然生態環境善盡責任。地球暖化的問題日趨嚴重,其影響不僅在氣溫及海平面的升高,更大幅提高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及規模,如泰國的洪患、美國的龍捲風、橫掃洛磯山脈的森林大火、澳洲及中國西南的苦旱等,深深影響了眾生的生活品質。
 
參、    企業如何行菩薩道
        以下從六波羅蜜的面相來闡述:
一、    布施:企業以人為本,企業對於這個社會的實質回饋,當然可以用錢財、人力、物力等有形方式;更要緊的,企業要為社會樹立正派經營的典範,並以身作則教導大眾懂得感恩回饋、推己及人、予人以樂、拔眾生苦,這才是企業的核心價值,不僅員工會引以為榮,向心力凝聚,連競爭對手都會起而仿效。這些法布施及無畏布施的影響力既深且廣,最後一定會全部回饋到企業本身,而且愈施愈多,得到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還有精神及存在意義的滿足,可以讓社會更祥和。
二、    持戒:經營企業以營利為目標,但企業不應以賺錢為唯一目的;經營企業,除注重公司治理外,尚應講求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CSR的第一步就是釐清該賺與不該賺的錢。以今年爆發之塑化劑事件為例,不肖業者為節省生產成本以提升獲利,在產品中添加不得使用但成本低廉的塑化劑而引發軒然大波。除了波及下游廠商外,更影響廣大消費群眾的身體健康及對食品衛生的信心 。這種只顧追求獲利而罔顧他人權益的行為,其結果除將導致業者面臨鉅額的損害賠償責任外,也難逃牢獄之災。同時,這波風暴也淘選出市場上長期正派經營的食品業者,經過這番考驗,其產品「可靠、安全」的形象,深植在每個消費者心中,這種信心是任何公關廣告無法帶來的。這些堅持正派經營業者的理念,無形中也為企業的成長提供長期正面助益。此外,像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誠實納稅也是持戒的表現。
三、    忍辱:在過去只要一提到社會責任,總被視為一項沉重的負擔,認為那只會增加經營成本,即便投入人力物力,有時甚至會招來沽名釣譽之譏,使許多企業裹足不前。事實上,CSR的範圍可大可小,在照顧員工、客戶及股東的生活上,幾乎不會多花一毛錢;然而,即使積極參與社會公益、照顧弱勢或環境保護的行動上,也是可以量力而為的,切勿因善小而不為,只要堅持做對大眾有利的事,遭受一點嘲諷又能傷我何?
四、    精進:在企業行為動輒對整個地球村產生深刻影響的現代社會,CSR更應成為企業、社會與環境三贏的重要議題。當社會每一份子都更關注CSR議題,積極參與並解決社會議題的企業也能受到社會肯定的正面回饋,不但創造企業獲利基礎,同時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讓重視CSR的企業永續發展,也讓社會與重視CSR的企業共存共榮。根據《天下雜誌》報導:在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的介入推動下,CSR表現好不好,已經成為愈來愈多法人選擇投資標的非常重要 的指標,也是許多金融機構融資的參考。企業觀念改變及外來的壓力,促使企業增加CSR的投入。2010年,聯合國大會發表一份針對1044家企業所作的調查報告顯示,94%的企業並沒有因為金融海嘯而減少在社會責任各個層面的作為和投入。在台灣,也以推動CSR指數和ETF(指數股票型基金)、設立各類獎勵措施、增加公基金的投資等措施,改變企業觀念跟上國際腳步。根據勞退基金監理會表示,在其成立之初,就明訂納入企業社會責任為其投資評選項目,而且台灣也已有企業在CSR的透明化上得到世界肯定,只要方向正確,就不怕路途遙遠。而企業精進不懈的持續力,則來自社會大眾持續的鼓勵與支持。
五、    禪定:企業在與社會的互動上,要經常反思是否符合道德標準?是否符合企業成立時的承諾?是否違背利己利人的雙贏原則?禪定就是時時刻刻不忘本懷,對每個當下清清楚楚,尤其企業經營者在做決定的時候,更需要清晰的頭腦,才能不被貪瞋癡三毒所迷惑,「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行一切善,但亦不為善所困,切莫將行善看成時尚或包袱,歡歡喜喜,來去自如。
六、    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企業經營應把獲利包含在社會責任之中,因此用心經營、照顧員工、正當獲利;並逐步投入社會公益、環境保護、弱勢照顧。企業的一切皆取之於社會,亦回饋於社會,彼此是互相依存的,進而建立企業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讓每個成員都深切體認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的真實義。企業從善盡社會責任中,發展充滿愛和感恩的社會,持續支持企業,最終達成企業永續經營的目標。這些是企業遂行其社會責任的步驟,也是企業版的菩薩道。
肆、    行動、行動、行動!
      印度瑜伽行派創立人無著大師(Asanga)進入山中閉關禪修12年,天天盼望彌勒菩薩示現,可是竟連作夢都沒夢到。他非常灰心,三度放棄閉關,最後在山下的菜市場看到一條下半身腐爛長滿蟲子瘦巴巴的狗,無著心中升起無比的慈悲心,他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拿給狗吃;又為了不傷害蟲子而蹲下來,閉起眼睛用舌頭將蟲子舔起來放到地上…當他一睜眼,彌勒菩薩出現了!
      在西藏及許多大乘國度裡,大悲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hvara)的雕像通常是千眼千手,千眼是用來看宇宙各個角落的痛苦,千手是用來伸到宇宙各角落提供幫助。所以,慈悲如果不付諸行動,就不是真正的慈悲。用實際行動長養智慧和慈悲,再化慈悲為更多大愛無私的行動,這就是生生不息的菩薩道。
            
伍、    大圓滿的世界
   很多人學佛,越學越覺得自己業障深重,不敢在五濁惡世裡行菩薩道,怕自己沒有真功夫很容易墮落。
   其實,菩薩道可以增上修行,如果要等到完全準備妥當之後再行菩薩道,必然遙遙無期。修行就像遠行,必須先把身體照顧好、存一些資糧、翻翻行程介紹、培養一些好友同行等,但無法預知一路上可能會遭遇的各種艱難險阻。唯有不斷在做中學習,克服一切困難,才是我們該有的態度。沿路風光都可化作一抹微笑,但別忘了還有無量無數眾生,不要遲疑,就從個人起示範作用:在家庭,家庭就是道場;在學校,學校就是道場;在企業,企業就是道場;在在處處,成就大圓滿世界。
 
 
 
 
陸、    參考資料
一、    西藏生死書    索甲仁波切著  鄭振煌譯
二、    大專佛學講座十四講表  雪廬居士編著
三、    佛教人生觀            鄭振煌著
四、    菩薩道的修行          鄭振煌著
五、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企業責任報告書
六、    天下雜誌:CSR-投資企業的新指標報導
七、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網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