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第三屆世界佛教企業論壇 台灣代表游祥洲博士發表論文
2012-06-29


第三屆世界佛教企業論壇台灣代表游祥洲博士發表論文

題目:「台灣佛教,人間佛教」

 

    第三屆世界佛教企業論壇於6月14日,假韓國麗水海洋大飯店會議廳舉行,論壇發言人共有6位。其中台灣的代表由中華佛教居士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副主委、世佛會執行委員暨佛光山大學教授游祥洲博士,發表論文題目為「台灣佛教,人間佛教」。游教授以人間佛教為主軸來討論台灣佛教的全球映象與全球責任。

    論文中游博士提到,於1949年來自大陸不同省份的佛教菁英,包括白聖法師、印順法師、慈航法師、章嘉活佛、甘珠活佛、星雲法師和李炳南居士等大德,由於在台灣落地生根,建立了弘法道場,推動台灣佛教奇蹟。從「全球映像」來看台灣佛教六十年的發展,並將這些發展分為16個範疇作討論。

    1949年之後,各派的佛教菁英來台灣之後,最大的貢獻之一是僧團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傳戒」,早期傳戒要透過台灣的中國佛教會統一安排,每年只在一個地方集中「傳戒」。在政治放寬之後,佛教道場可以自行舉辦傳戒大會。

    佛光山傳戒大會邁向國際化,先在洛杉磯的西來寺開始,之後又在印度的菩提伽耶傳戒,國際性的傳戒大會提供給非漢傳佛教女眾接受「比丘尼戒」一個難得的機會。包括本次世界佛教學術論壇發言人暨「國際佛教婦女會」(Sakyadhita International)的創辦人慧空法師,在佛光山的國際傳戒大會上,圓滿成就比丘尼的資格。

    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之後,佛教寺院不斷地開辦佛學院來培養佛教內部人才,台灣佛教僧團素質、僧伽形象以及僧伽教育,能夠賦予台灣佛教承擔全球佛教的責任。

    很多的大學生因為接觸佛教發心出家,例如:美國天普大學博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慧開法師,當年於台灣大學晨曦學社開始接觸佛教,然後在佛光山發心出家。還有即將接任法鼓大學校長的惠敏法師,福嚴佛學院院長厚觀法師都是日本東京大學的博士。原本六十年代開始的學佛運動,讓佛教隨著這些大學生到海外留學,以及定居將佛教帶到了海外。這也奠定了台灣佛教在國際學術交流以及組織的參與。

    海峽兩岸的佛教交流一直是台灣佛教重視的一個範疇。大陸佛教過去受到無神論以及文革的影響,無法像台灣對寺院、佛像和佛典的完整與恭敬的保存。因此,在開放後,很多發心的法師與在家大德發心印經以及支助大陸的佛學院。回顧兩岸佛教交流最深的一次是在2002年3月,西安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到台灣巡迴與台灣民眾結緣。除了兩岸的交流之外,宗教和諧以及跨宗教對話也是台灣佛教所重視的。台灣佛教對宗教的和諧以及其他宗教的包容性強,例如:法鼓山聖嚴法師從學術面參與全球宗教對話,以及淨空法師在澳洲、新加坡與香港等地推動宗教領袖的高峰對話。

    台灣佛教,人間佛教的弘法模式除了台灣獨特的佛教媒體文化,包括六個佛教頻道,佛光山創辦的人間福報等大眾媒體,還有法寶以及經典的流通,處處都有聽聞佛法的機會,這個也充份的反映「台灣柔性國力」的有力展現,親力親為的國際救援以及救災也是深受國際所認同的。

    然而在這個公民社會裡所發展的公民宗教,也是台灣佛教面臨的挑戰。所謂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是近代西方文明擺脫傳統宗教束縛轉向現世化之後, 一個新的社會結構以及價值取向。也因此,宗教的生存之道,將有一大部分取決於這個宗教能否為這個公民社會的主流價值作出貢獻。游博士認為,台灣佛教面臨這樣的挑戰,可以說是有效地掌握佛教本身的優勢也轉型成功。台灣佛教還能為「公民社會」提供多元面向的深層價值,這也是台灣佛教、人間佛教的走向,也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