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居士在當代社會的地位和作用
2011-11-14


安虎生

(「佛教線上」網站總幹事、《佛門資訊》主編)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經過碰撞、激蕩和交融,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為優秀的組成部分,並且遠播韓國、日本,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佛教深刻的義理所反映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更是人類智慧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最根本利益之所在。沒有和平便沒有發展,乃至沒有人類的生存。所以,維護世界和平是各國人民普遍關心的頭等大事。
    然而,當今世界還存在著大量不穩定的因素,埋伏著各種嚴重的危機。不和諧乃至戰爭的隨處可見,核武威脅和大規模生化武器仍然是高懸在人類頭頂的毀滅之劍。因此,廣泛團結一切熱愛和平的人們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仍是當前全球仁人志士的迫切而光榮的任務,也是所有佛弟子義不容辭的責任。
    當今,世界上信仰各種宗教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宗教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特別是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無論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看到這些宗教的影子。而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在所有的宗教中最具有和平精神,但是由於歷史等諸多因素,一直未能在社會主流領域裏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這不僅是所有佛弟子的遺憾,也是全人類的遺憾。
    傳播和發揚佛教的和平精神,已經成為全人類刻不容緩的任務。正如已故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說:「作為人類大家庭中的成員,我們同整個人類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對人類的和平與幸福有著共同的責任感。……我們堅信,時代的和平潮流是不可阻攔的,人類持久和平的理想終將變成現實。」他指出,「我們人類原來是一個因果相續,自他相依的整體!正因為如此,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個人之間應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共同致力於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事業。」
    偉大的佛教革命家太虛大師早在上個世紀初就提出了世界佛教的理念,並畢生致力於佛教教育和佛教制度建設。趙樸初居士也明確指出,佛教只有現代化,才能化現代。這無疑指明了當今佛教應當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就筆者所見,要想實現人類永久的和平,實現大乘菩薩道普度眾生的願望,就應當團結一切有識之士,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採用現代化的組織管理模式,結合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緊緊圍繞人們的生活模式,不斷提高人們生命品質,以系統工程的思維方式,儘快建立世界佛教的大格局,誠如中國佛教協會一誠會長所言,「讓世界瞭解佛教,讓佛教走向世界。」
   
“人間佛教”的理念和現代價值
    太虛大師在《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中強調。他說:「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裏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虛大師明確提出新佛教應當從舊佛教消極出世、厭棄人生的處世態度向重視人生,進而注重社會的方向轉變,使佛教適應近代社會的發展,並將解決現代社會中的各種問題當作自己的使命。這無疑是大乘菩薩道的具體顯現,對於佛法的弘傳和人類的和平幸福具有劃時代的積極作用。
    “人間佛教”思想的建立,不僅是廣大佛法信仰者的信仰實踐有了清晰可行的路徑,而且透過現代化、組織化和人間化的實施,廣結善緣,使佛法廣為流布,緣起、共生的思想成為社會大眾、特別是精英階層普遍共識,進而實現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真正實現“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近代居士在佛教中的作用
    以龔自珍、魏源、楊文會、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知識份子,為了解決生命價值問題和終極關懷的理論依據,紛紛將注意力轉移到佛教中來。他們成立了很多現代化的佛教組織,翻譯刊刻,弘教演法,培養人才,並通過大量慈善活動,加強了社會大眾對於佛教的瞭解,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他們通過身體力行的學修,為佛教的改革和復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特別地,由於龔自珍、魏源、楊文會、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等人本身就是當時的社會精神領袖,無疑也成為社會革命的呐喊者和先驅,佛教思想也就成為他們社會革命的重要精神支柱。以章太炎為例,他強調革命的事業就是道德重建的過程,革命的失敗就是因為革命黨人的不道德,因此他強調「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他希望「以勇猛無畏治怯懦心,以頭陀淨行治浮華心,以惟我獨尊治猥賤心,以力戒誑語治作偽心。」這一點無疑對我們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近現代著名的居士還有歐陽竟無、桂伯華、梅光羲,邱希明、韓清淨、呂澄、夏蓮居、趙樸初、黃念祖、賈題韜、南懷瑾、吳立民等人。通過參禪念佛、講經說法、文化交流和出版流通,他們為佛教的發展和光揚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極為殊勝的成果。特別是已故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他悲心深切,世出世法圓融無礙,為中國佛教的恢復和建設嘔心瀝血,奔走操勞。他利用一切機會,加強佛教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推進與世界各國佛教界、特別是韓國、日本佛教界的交流與合作,建立了中韓日三國黃金紐帶,繼承和發揚了“人間佛教”的偉大思想,也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居士是“人間佛教”實踐的主體
由於“人間佛教”需要實現深度的社會化,並通過以佛教理念來改良社會,建設人間淨土,使國家社會民眾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每個人都能由菩薩道而進至於成佛。因此,要想實現這一理想,必須充分發揮居士的作用,只有居士能夠將佛教的理念貫徹到社會各界的各項具體工作和社會的各個方面。
   居士是傳播佛法的生力軍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僧主俗從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由於片面的理解和有意的誤導,不僅使“佛教為出家人的佛教,學佛等於出家”的錯誤概念廣為流傳,不僅妨礙了四眾弟子合和共修,共同荷擔如來家業,而且極大地抑制了居士群體參與佛教建設和弘法利生的積極性,使佛教的發展遠遠滯後於社會的發展,不能滿足社會大眾對於佛法的渴求。印順導師告訴我們:「復興中國佛教,說起來千頭萬緒,然我們始終以為:應著重于青年的佛教,知識界的佛教,在家的佛教。今後的中國佛教,如果老是局限於~衰老的、知識水準不足的、出家的(不是說這些人不要學佛,是說不能著重在這些人),那麼佛教的光明前途,將永遠不會到來。在這三點中,在家的佛教更為重要。」
諸法因緣生。當今社會,唯有大乘菩薩行——以出世心來作入世事——才能適合現代社會,大乘菩薩道的偉大,全從入世精神中表達出來。而大乘菩薩道的實踐者,又以居士身居多。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問城市和鄉村,修菩薩行的,就應該到處去作種種利人事業,傳播大乘法音。
  居士是僧團的基礎
我們相信,好的土地才能生長健壯的莊稼,也只有好的居士群體,才能為清淨僧團的產生和成長提供良好的基礎。
清靜的僧團仍然是佛教的精神領袖。就像印順法師所言,「如果出家眾自身健全,深入佛法而適應眾生,那一定會與在家佛教攜手並進,而且在佛教中,始終會居於領導地位的。」
 
佛教復興的幾個要點   
    1、社會化,擺脫狹隘的教條主義,緊密結合社會現實,採取豐富多彩的傳播方式,提高競爭能力;
    2、產業化,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模式,實現產業化進程,深入人們的生活,為大眾提供更為廣泛的、具有佛教文化內涵的產品;
    3、國際化,立足全球,建立宏觀戰略發展計畫,積極推進各國、各地區的佛教交流,加強與其他宗教,特別是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相互溝通和瞭解,建立高層的宗教對話,在涉及到人類安全與發展的各個層面,立足佛教緣起和共生的觀點,積極展開研究,提供獨特的解決方案;
4、建立菩薩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