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學佛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居士學佛
居士學佛
出世間法


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大類。 世間法即指『人天乘』,出世間法則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將之併在【菩薩乘】)』。『世間法』重在人天福報,講求榮華富貴、高官顯赫、五欲六塵、感官享樂;『出世間法』則重在了脫生死,講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雖然『世間法』的仁義禮智信,是修『出世間法』的基礎,但是兩者終究有些差異。尤其是修行『出世間法』的人,其基本態度是與一般人不同的,現在說明如下:

(一) 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一般人都認為修行人應該是無病痛或少病痛的,否則就揶揄他們,而有些信心不足的修行人也可能因此而生『退道心』。其實病痛有因四大不調、業障或冤業等不同因素造成的,必須以不同方法來對治,何況身無病痛則無法體會『觀受是苦』,反而貪求五欲,不能精進勇猛修行,蹉跎歲月,等到『無常到來』而一事無成。

(二) 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一般人都認為修行人應該是事事如意,左右逢源,否則就怪佛菩薩沒有保佑而退失『菩提心』。殊不知『困難』也是增進道業的一種方法,俗語說『若無一番寒徹骨,那來梅花撲鼻香』,何況事事如意則無法體會『觀法無我』,反而貢高我慢,不求上進原地踏步。

(三) 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一般人都認為修行人『上求佛道』應該時時都有佛菩薩護念,是不會遭遇『魔障』,否則學佛不成反遭魔難,將使人人視為畏途。殊不知『魔考』的原因,可能是當事人貪求神通而被魔王乘虛而入,也可能如同 佛陀當年夜睹明星『證道』前,魔王波旬的阻擾。若是前者,當事人應該自我檢討,趕緊謀求改進;若是後者,當事人應該高興,因為一者證明自己的道業有成,足以讓魔王震驚而出面阻擾,一者更可堅固自己的誓願,能夠使之早日達成。

(四) 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一般人都認為修行人『探究心性』若無障礙,就可一日千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殊不知累劫造業,若有形體,將盡虛空遍法界,縱使能夠頓悟(上上根器之人),也要花費很長時間的『漸修』,才能消除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而證得『佛果』。何況能夠頓悟的人,也是前世及今世受『佛法』長期薰陶,由戒生定,再由定生慧而達成的,否則所學會跳越等級(如同建築房屋,第一層沒建好,就直接建第二層),基礎不穩,易生危險。

(五) 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一般人認為修行人的『弘法利生』,是偉大的行為,眾生應該感激不盡,至少也不會毀謗或扯後腿。殊不知眾生有千百態,因為邊見、邪見而對『弘法利生』的修行人產生誤解,或曾吃『邪師』的虧而以偏蓋全,排斥佛法,甚至於毀謗佛法。所以有一位法師曾感慨地說:「眾生真是不好惹啊!」但是如果『弘法利生』毫無困難,則修行人一定志得意滿,到處受到信徒的逢迎供養,而追求名利失去道心。

(六)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人與人的交往,不要處處爭名奪利,尤其是一位修行人不但要以『道義』會友,而且要以『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來交友,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七) 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一般人都認為如果人人都順從我,該是多麼挾意,尤其是家親眷屬都能夠跟我一齊修行,至少不要阻礙我。殊不知『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還債要債,無債不來』,若是『善緣、還債』的眷屬,故值得慶幸,但是也不要自矜而荒廢道業的精進;若是『惡緣、要債』的眷屬,更要把他們當作『逆增上緣』,好修『忍辱波羅蜜』,使自己的道業更加提昇。

(八) 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俗話說『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間法況且如此,修行『出世間法』的人更應該『三輪體空(施者、施物、受施者三者都不執著)』,不受福德而行布施,如此才是《金剛經》所謂的菩薩。否則如同梁武帝念念不忘其建寺供僧,只是『有漏的福德』,而非有助了脫生死的『無漏功德』。

(九) 見利不求沽分,利沽分則癡心易動。一般人都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何況『見者有份』乃是天經地義的事。其實如同《金剛經》所開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因見利而求沽分,可能造成利害衝突而相爭,最後兩敗俱傷,得不償失,此不就是『癡人』的行為。

(十)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一般人都認為有被壓抑,一定要求申訴,尤其是當『律師』的法律人,更是以『主持正義、為人伸冤』為己任。這在『世間法』來講是無庸置疑,但是在『出世間法』則非正確。一位求『無上道』的修行人,在他被壓抑時,可能認為前世曾壓抑對方,今世是還債解冤的機會(佛陀在《本生經》內舉了很多的公案);或認為對方在幫自己消業(即《金剛經》所謂重罪輕受);或認為藉此可修『忍辱波羅蜜(如《金剛經》內所述忍辱仙人)』以成就道業;或認為事情總會『真相大白』,而不加以申明。何況被壓抑而加以申明,有時可能『意氣用事』『親家變冤家』,與眾生結『惡緣』,這是發『菩提心』的修行人所最忌諱的。
總而言之,一位學佛修行者(尤其是求【了脫生死】者),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有以上所述的『基本態度』,才能化煩惱為菩提,遇到境界(困難、病痛、障礙等),不但不會被『境界』所轉而退失道心,而且更能轉『境界』成為道業的助緣。但是要做到『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吹不動』,在此『五濁惡世』,又是『末法時代』,確實很難做到,所以歷代高僧大德都勸我們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再慢慢消除我們的見思惑、塵沙惑以及無明惑,屆時『無上佛道』就可水到渠成了,願與蓮友共勉之。